|
乘坐高鐵,如何避免新冠病毒的接觸傳播和感染?自中國高鐵誕生以來,毫無疑問,已成為享譽世界的一張名片。獨特的造型,寬敞的車廂,穩定而高速地行駛在城際之間,賦予了軌道交通高科技、現代化的色彩。然而,隨著封控放開以及后疫情時代的到來,乘坐高鐵,如何有效避免新冠病毒或其它未知病毒的接觸傳播和感染,不僅是乘客需要知道如何防護自身安全的問題,高鐵制造商同樣亟需實現高鐵車廂內的可持續抗菌抗病毒,從而讓乘客和工作人員更加安心,為中國高鐵在未來增添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回看新冠疫情泛濫的這幾年,成千上萬的人乘坐高鐵,讓人最為擔心的就是乘坐高鐵,會不會感染上病毒?的確,封控放開前的3年里,高鐵與其它交通工具一樣,都是病毒最易擴散和感染的公共場所。封控放開后,乘坐高鐵更是讓人心驚膽戰,曾一度出現一趟列車多個車廂空無一人的現象。那么,如何讓乘客安心、放心地乘坐高鐵呢?筆者應約擬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一介紹。
乘坐高鐵會感染病毒嗎? 答案是肯定的。尤其在沒有對高鐵車廂內物體物件表面進行抗菌抗病毒預處理的情況下,高鐵車廂內發生群體病毒傳播或感染的情況屬于大概率事件。其主要原因在于,高鐵在行駛中處于高度密閉狀態,空間小,乘車人多,密切接觸的現象比較普遍。尤其從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來看,高鐵上的病毒傳播或感染真的不足為奇。 高鐵上的病毒傳播主要有兩個途徑: 一是飛沫傳播。高鐵里的乘客來自四面八方,很容易攜帶新冠病毒進入車廂,造成病毒流行。有實驗顯示,病毒攜帶者打一個噴嚏,就可噴出約10萬個唾液飛沫,這些唾液飛沫中含有上萬個病毒,2秒內就可噴射4~5米遠,而在列車空調風速的帶動下,其噴射范圍基本上可覆蓋整節車廂,從而在車廂內的空氣中形成擴散和傳播,引發乘客的病毒感染。 二是接觸傳播。新冠病毒的接觸傳播主要指乘客接觸了病毒感染者說話、咳嗽、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這些飛沫有的在空氣中懸浮,有的落在車廂內的物體物件表面;此外,還有一些病毒攜帶者將沾有病毒體液(鼻涕、痰等)的紙巾到處亂放,后來者一個不小心就會觸及這些污染物,之后再觸摸自己口、鼻或眼睛等黏膜較為裸露的部位,從而造成病毒感染。大量實驗、檢測數據顯示,高鐵列車上極易接觸感染病毒的地方主要有車廂內的座椅、扶手、夾層袋、控制按鈕,用餐翻板,窗臺,車廂內壁,以及車廂連接處的洗手水槽,衛生間里的衛生潔具等設施。因此,強化這些物體物件和設施表面的可持續抗菌抗病毒顯得尤為重要。
“陽康”后是否不用擔心高鐵上的病毒傳播? 如果你覺得不用擔心,你已經“陽康”,那么很遺憾,你已經離“二次感染”、“三次感染”不遠了。從國外一些較早放開的國家(如法國、英國等)來看,他們的“二次感染”人數在放開半年后就猛然進入了“高峰期”,感染人數以百倍、甚至千倍的數量增加。同時,由于“第一次感染”和“第二次感染”的毒株不同,二次感染的概率和癥狀并不會受人類所控制。 目前,我國發現的新冠病毒的變異毒株已有130多種,放開后,高鐵乘客南來北往,大大提升了交叉感染的風險;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國際航班的開通,國內外人員的交往大幅提升,國外目前已發現的新冠變異毒株多達1000多種,將不可避免地涌入國內。試想,作為國內城際之間主要交通工具的高鐵以現有的消毒殺菌手段,能夠有效控制病毒的擴散嗎?能夠讓乘客在長距離的旅途中避免病毒的感染嗎?即便新冠病毒未來真的變成“大號感冒”,但是近百年來,我們這個地球又泛濫過多少病毒?未來,還會不會有新的更為兇險的病毒肆虐?這些未知情況都需要我們的高鐵制造業未雨綢繆,采用新技術、新材料來實現車廂內可持續、不間斷的抗菌抗病毒,真正讓我們的高鐵列車成為有效遏制病毒泛濫的移動堡壘。
如何避免高鐵可能帶來的病毒傳播與感染? 能否有效避免高鐵列車上的病毒傳播與感染,不僅涉及乘客自身的防護措施,亦涉及高鐵運營公司和高鐵制造企業的層層把關。 高鐵制造企業是第一關。現階段,我們的高鐵制造企業在列車制造中基本上都不具備采用先進的抗菌抗病毒技術來實現列車車廂內可持續、不間斷抗菌抗病毒的功能。在歐洲,不少國家的軌道交通工具在生產過程中就已關注列車車廂內的抗菌抗病毒預處理。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輕軌和地鐵均已采用量子點抗菌抗病毒(納米)材料對車廂內物體物件表面進行抗菌抗病毒預處理。預處理后的物體物件表面涂層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可持續自動滅殺致病菌和滅活病毒的顯著效果。無重力磨損下,物體物件表面涂層的抗菌抗病毒有效時間可達3年左右。 高鐵運營公司是第二關。現階段的高鐵運營公司在高鐵運營后一般都要用84消毒液等消毒類產品對車廂內進行消毒殺菌。客觀來說,這些消毒劑對列車運營后環境和物體物件表面的存量致病菌和病毒進行消殺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由于目前采用的所有消毒劑其消毒殺菌的時間都很短暫,一般只能維持10分鐘左右。顯而易見,這樣的消殺方式基本不具備可持續、不間斷消毒殺菌的功能;尤其對列車運營期間由乘客飛沫或接觸傳播帶來的病毒擴散幾乎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如何實現高鐵列車在整個運營期間不間斷、可持續消毒殺菌,是高鐵運營公司在疫情期間以及后疫情時代打造可持續抗菌抗病毒列車,不斷提升高鐵列車運營服務質量的一個重要目標。 乘客自我防護是第三關。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我國高鐵的客運量為23.58億人次,作為如此巨大客流量中的一分子,每一個乘客在無法知悉高鐵列車是否能夠保障車廂內能夠有效抗菌抗病毒的情況下,加強自我防護就顯得十分重要。 戴口罩。是現階段高鐵列車上能夠有效防范新冠病毒變異毒株飛沫傳播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別是車廂內自己座位四周遇有連續咳嗽且打噴嚏的乘客,不要迷信自己佩戴的醫用口罩能夠擁有長時間阻擋飛沫感染的性能。1、2個小時后就要更換新的口罩,以避免在呼吸的作用力下,因病毒滲透而感染。現在95%以上的人都不會這樣做。其實這一道理很簡單,我們只要去想一想醫院里的醫生、護士防護措施那么嚴密,依然會出現大面積病毒感染就不難理解了。 勤洗手。在高鐵列車上,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會觸碰車廂內的座椅、扶手、夾層袋、控制按鈕,用餐翻板,窗臺,車廂內壁,車廂連接處的洗手水槽,衛生間里的衛生潔具及門把手等設施。這些地方都是病毒接觸傳播的重災區。觸碰這些物體物件后要及時清洗手部,手未清洗、消毒之前,絕不可用手觸碰自己的口、鼻、眼等處,以避免病毒的感染。 (文中引用圖片或統計數據等來源于網絡平臺,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